【石榴云/新疆日报】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疆贡献

发布时间:2023-02-16 来源:石榴云/新疆日报 作者: 浏览次数:771

  bat365在线平台网站校长 蒋平安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要把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要解决好粮食问题,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新疆具有良好的资源禀赋,农牧产品特色鲜明,发展现代农业优势突出,前景广阔,要为国家粮食安全多作贡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是基于粮食战略价值作出的重大判断,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要把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要解决好粮食问题,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食为政首,谷为民命。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多次重要论述,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2022年12月15日至16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

  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要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特别是在当前疫情引发的国际粮食市场存在不确定性形势下,要适应时代背景和阶段特征的变化,着眼国家战略需要,确保粮食及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新疆具有良好的资源禀赋

  新疆具有良好的资源禀赋,农牧产品特色鲜明,发展现代农业优势突出,前景广阔。

  一是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光热资源优越,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积温和无霜期位居全国前列,适宜作物生长。耕地资源充足,耕地面积1.06亿亩,位居全国前五,96%以上是水浇地,适宜规模化、机械化作业。水资源较为丰富,总量834.4亿立方米,居全国前列。

  二是绿色有机农产品优良。农产品天然品质极佳,小麦、棉花品级好。新疆农业生产环境较好,大气、水、土壤质量均好于大多省份,动植物病虫害发生少,是我国生产绿色有机生态农产品的优势区。

  三是发展优势潜力巨大。粮食方面,新疆是我国优质小麦、高产玉米产区。棉花方面,新疆是我国最大的棉花产区、唯一的长绒棉产区和最大的优质商品棉基地。

  四是多项优惠政策叠加发力。新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西部大开发重点地区、东联西出国际国内大通道、向西开放桥头堡,具有优越的地缘和区位优势,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重视关怀下,新疆享有一系列特殊支持政策,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区赋能添力。

  新疆作为一个农业大区,是全国重要的粮食、棉花、林果、畜牧业生产基地。2022年,新疆(含兵团)粮食实现连续7年增产。新疆有充足的后备耕地资源,以及实现作物优质高产的光热等自然资源条件,增产空间还很大,应该且有条件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的着力点

  2022年,自治区党委十届五次全会明确了由“区内平衡、略有结余”调整为“区内结余、供给国家”的粮食工作方针,扛起了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2023年2月6日,自治区党委农村工作会议暨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作出新疆贡献”,进一步明确了今后新疆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方向。


  新疆要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应着力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有效提升耕地质量。耕地是关键,是粮食生产的基础。因此,要严格遵守耕地保护制度,科学统筹生态、农业、城镇建设等不同空间的边界划定,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逐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型灌区续建与节水改造,确保新疆耕地数量不减少的同时提升耕地质量。优化粮食生产布局和种植结构,主攻单产、提升品质、力促小麦稳产增产,防止过度依赖扩大面积保总产,克服抓粮食安全就是片面抓小麦生产的倾向。稳步提升粮食产能,2023年力争通过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新增耕地和扩大复播,增加粮食种植面积480万亩,实施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和以小麦、玉米为重点的粮食单产提升工程,粮食产量力争达到2000万吨左右,比2022年增加200万吨。

  二是优化种植结构和布局。深入推进新疆农业结构调整,牢牢把握“区内结余、供给国家”粮食工作方针,加快优化粮食生产区域布局,以准噶尔盆地南北缘、塔额盆地、伊犁河谷、塔里木盆地等为重点,建设小麦、玉米生产功能区,调整优化粮食品种结构,积极发展富硒、强筋小麦,因地制宜发展粮饲兼用玉米,扩大大豆和花生生产。优化棉花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确保棉花种植面积3700万亩、产量稳定在500万吨以上,巩固全国棉花优势主导地位。加快建设棉花和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推动国家优质棉花棉纱基地和国家级棉花棉纱交易中心建设。

  三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建立全区统一的水资源调度管理机制,统筹做好新疆节水、蓄水、调水工作,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不断完善田间农业高效节水技术;通过建立水权交易市场、调节水价、发放农业节水补贴、促进农户参与农业水资源管理等方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工程措施进一步提高现有丰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为新增粮食生产提供基础保障。坚持以水定地,量力而行,切忌不顾实际“一窝蜂”扩大种植面积。

  四是提高粮油生产技术,实现粮食产业转型升级。统筹谋划粮食生产、流通、加工、存储和消费,强化科技和装备支撑,着力推进主食产业化和粮油精深加工,提升粮食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水平。推进以方便面、馒头、馕等方便即食食品和各种糕点为主的主食加工业,为粮农提供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的“一条龙”服务,促进粮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粮油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五是坚持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区提供有力支撑。加快推进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建好种质资源利用、水资源安全与高效利用等区域创新重大平台,加强粮食、棉花全产业创新联合体组建,加强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争在底盘技术、核心种源、关键农机装备、高效节水等领域取得突破。扶持一批种业龙头企业,持续提升育种创新能力。强化科技服务能力。采取有效举措,比如实施自治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计划,依托岗位科学家、综合试验站强化农业科技攻关和技术服务,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数字乡村建设。搭建乡村振兴的数字引擎,加快数字农业、数字乡村、智慧农业、县域电商、全链追溯、数字企业、品牌建设、运营服务建设。在实时化、精准化上下功夫,通过实时管理,为农作物生长管理、农产品市场营销和乡村治理提供更有效的支撑。积极构建标准化体系、认证检测体系、追溯体系、供应链体系、品牌化体系、大数据体系、全渠道营销体系,为县域提供农产品上行支撑服务。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解决耕地细碎化问题。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促进发展要素、各类服务更多下乡。

  六是加快农业人才培养。乡村振兴面临的最大短板是人才短缺。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专门为基层村一级培养大学生,入学后免学费、免住宿费等,毕业后有编制、有岗位。开展企业订单式人才培养,建立健全机制,培养更多急需紧缺的农业产业人才。订单式人才培养能够吸引更多大学生到农村去、企业去,服务农业、农村、农民,服务企业。



      来源:《新疆日报》 2023-02-16  A07版●理论学习   


编辑:万婷  审核人:赵晓露

友情链接

  • 智慧新农大
  • 官方抖音
  • 官方微博
  • 官方微信
  • 新闻网移动版